天水市博物馆

人气指数:1 页面更新时间:2016-07-20 05:57
网站介绍

  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是一个地市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,担负着天水地域内文物的征集收藏、陈列展示、科学研究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、胡氏古民居建筑的保护管理,以及以伏羲文化为主的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研究工作。近年来,天水市博物馆积极开展了以文物保护为主的博物馆基础性建设工作。

  天水市博物馆原名为天水地区博物馆,1958年成立。1962年撤销,1979年11月复建。1985年9月天水地区与天水市合并,改天水地区博物馆为天水市博物馆。1986年正式开放。隶属天水市文化局。

  天水伏羲庙为明代建筑群,始建年代不详。明弘治三年(1490)初具规模,后经嘉靖十年(1513),清顺治十年(1653)、乾隆五年(1740)、嘉庆十一年(1806)、光绪十三年(1887)屡次重建、扩建、维修,形成伏羲庙今日之规模。伏羲庙计有:五脊硬山顶五檩抬梁造二层戏楼3间,木构牌坊3间,宫式大门5间,单檐悬山顶展厅20间,五脊悬山顶五檩造仪门5间,五脊硬山顶十三檩抬梁造先天殿7间,六角攒尖顶钟,鼓万各1座,五脊悬山顶五梁抬梁造前出廊式东西配殿6间,十一脊歇山顶七檩抬梁造太极殿5间,单脊硬山顶五檩抬梁造来鹤厅3间。总占地6663.96平方米,建筑面积1840.4平方米。整个建筑群典雅古朴、雕镂精工,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。

  历史沿革
  2009年7月23日 近日,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首批国家二级、三级博物馆名单,天水市博物馆和省内其他3家博物馆通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评估审定,被公布为“国家二级博物馆”(甘肃省目前还没有一家一级博物馆)。
  
  近年来,市博物馆以文物保护项目建设为重点,多方筹措资金,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实施了伏羲庙文物保护维修工程,使伏羲庙文物占地面积由2002年的660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35000平方米,扩大了近6倍,文物建筑面积和其他建筑面积由1733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5904平方米,扩大了3倍多;投入1700多万元完成了胡氏古民居建筑文物保护维修工程,南宅子占地面积扩大到5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扩大到4000平方米。这两项工程经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进行竣工验收,被评为古建筑保护维修优质工程。同时,该馆还高质量完成了伏羲庙、胡氏古民居建筑文物保护记录档案和馆藏文物信息化建设工作。积极开展民俗文物和社会流散文物的征集,共筹文物征集经费480多万元,征集民俗文物2000多件、社会流散文物4125件,接受社会捐献文物126件、捐献民俗文物204件、社会法人移交15件。并成立了天水民俗博物馆,开辟民俗文物专题展览,成为展示天水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。近几年,参观游客数量逐步上升,年接待中外各地游客达50余万人次。

  馆藏作品
  该馆现有藏品3000余件,珍藏有石器、骨器、陶器、铜器、铁器、玉器、金银器、瓷器、书画、石雕砖刻、玺印、文房用具、钱币等各类文物。大部分为出土文物,其中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、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及宋、元、明、清瓷器数量较多。较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有:西周青铜爵、戚;汉代四神画像砖、陶钟;大唐舍利碑、唐俑、唐代十一面观音、唐代的陶马、骆驼、天王俑、骑马乐伎俑等;北魏北周造像,还有宋代刻花龙柄瓷壶、大明华严屋长卷,清代鎏金鸟斯藏佛造像等。馆藏的一套隋唐时期的屏风式石棺床,棺床以沙页岩雕成,通高1.23米,宽1.15米,长1.18米,由大小不等的17方画像石和8方素面石条组成床座、床板和屏风。石床饰以红彩,外施贴金,屏风画以山水、花草、亭台楼阁表现墓主人的出行、、宴饮、泛舟等生活场面,为目前出土文物中罕见的珍品。曾出版《天水史话》、《麦积山的传说》、《天水名胜》等。专业人员还写有报告等在专业刊物上发表。

  电子邮箱:fxm@tianshui.com.cn 
  电话:0938-8230242 
  地址:甘肃省天水市秦城区伏羲路110号
  邮编:741000

免责声明:
此页是<天水市博物馆>的介绍页面,并非官方站点,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。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

网站资料
网站名称: 天水市博物馆
网站栏目: 网站简介 网站链接
网站链接: www.fuximiao.com
收录查询: [百度收录] [360收录] [搜狗收录] [必应收录] [谷歌收录]
网页版本: Mip版 手机版 电脑版
本页链接: https://wang244620.honpu.com/